“加快中国社会工作特色体系建设”座谈会举行
在2019年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开展之际,日前,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加快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构成”“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这三大议题,就如何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探讨。
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一议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王思斌认为,加快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源于社会工作实践和理论之间互相建构的关系问题,这就涉及怎么把社会本土的服务和专业的服务整合好、嫁接好、互动好的现实问题。他强调,社会工作是实践性的学科,其理论创新一定来自于丰厚的社会实践,社会工作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重点解决社会服务和社会建设的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指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构对加快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在制度层面,要加强社会工作规范和制度的构建;在行动层面,要根据社会需要设定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和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而进行有效资源对接。中国社会工作学会执行秘书长邹学银提出,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时,应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群众的实践智慧,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和出发点,并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的力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赵一红认为,如何面对改革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如何根据各地自身发展情况体现出本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特点、如何处理好借鉴西方理论与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发展的关系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构成”这一议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迎生表示,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和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独特的特点,应该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实务体系和学术体系的构建。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顾东辉从社会工作对个人需求的满足和充当社会矛盾缓冲器的两个功能谈起,提出社会工作要助力社会场域的服务专业化、国家场域的行政工作精确化、市场场域的企业社会责任行动规范化。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陈树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应包含“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组织运行、法规政策和服务提供”这七大元素,在实践中应将这些元素进一步分层、细化,设计一个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指标。
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这一议题。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认为,“双轨运行”人才培养路径的实施,既是中国国情下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策略选择,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他提出,应加强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考试的专业性要求、加强社会工作职业水平持证人员继续教育、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资源投入。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范斌表示,社会工作在中国集多种期待于一身,即进一步确保社会稳定的政治期待、对群众赋能的社会期待和满足个人需求的民众期待,这些期待的满足最终都聚焦到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期待及服务环节。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深圳大学教授徐道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环节。徐道稳认为,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可从行政化推动、法治化发展、社会化支持和专业化管理着手。
此外,座谈会还邀请了北京地区部分高校的青年学者,他们分别从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专业实践、教材建设以及不同领域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